WK綜合論壇, WK综合论坛

查看:255 回復:1 發表於 2024-1-3 08:52:15
累計簽到:2696 天
連續簽到:1 天
跳轉到指定樓層
楼主
發表於 2020-5-21 11:48:01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[中外文學] 黃帝內經 靈樞 寒熱病 [複製鏈接]

皮寒熱者,不可附席,毛髮焦,鼻槁臘,不得汗,取三陽之絡,以補手太陰。肌寒熱者,肌痛,毛髮焦而唇槁臘,不得汗,取三陽於下,以去其血者,補足太陰,以出其汗。骨寒熱者,病無所安,汗注不休,齒未槁,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;齒已槁,死不治。骨厥亦然。骨痺,舉節不用而痛,汗注、煩心,取三陰之經補之。

  身有所傷,血出多,及中風寒,若有所墮墜,四肢懈惰不收,名曰體惰,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。三結交者,陽明、太陰也,臍下三寸關元也。厥痺者,厥氣上及腹,取陰陽之絡,視主病也,瀉陽補陰經也。

  頸側之動脈人迎。人迎,足陽明也,在嬰筋之前。嬰筋之後,手陽明也,名曰扶突。次脈,足少陽脈也,名曰天牖。次脈,足太陽也,名曰天柱。腋下動脈,臂太陰也,名曰天府。

  陽迎 頭痛,胸滿不得息,取之人迎。暴瘖氣鞕,取扶突與舌本出血。暴襲氣蒙,耳目不明,取天牖。暴攣癇眩,足不任身,取天柱。暴癉內逆,肝肺相搏,血溢鼻口,取天府。此為天牖五部。

  臂陽明,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大迎。下齒齲,取之臂,惡寒補之,不惡寒瀉之。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角孫。上齒齲,取之在鼻與頄前。方病之時,其脈盛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一曰取之出鼻外。

  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,名曰懸顱,屬口,對入系目本,視有過者取之。損有餘,益不足,反者益其 。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。頭目苦痛,取之在項中兩筋間。入腦乃別陰蹻、陽蹻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

  熱厥取足太陰、少陽 ,皆留之;寒厥取足陽明、少陰 於足,皆留之。舌縱涎下,煩悗,取足少陰。振寒灑灑,鼓頷,不得汗出,腹脹煩悗,取手太陰,刺虛者,刺其去也;刺實者,刺其來也。

  春取絡脈,夏取分腠,秋取氣口,冬取經輸。凡此四時,各以時為齊。絡脈治皮膚,分腠治肌肉,氣口治筋脈,經輸治骨髓、五臟。

  身有五部:伏兔一。腓二,腓者腨也。背三。五臟之輸四。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

  病始手臂者,先取手陽明、太陰而汗出;病始頭首者,先取項太陽而汗出;病始足脛者,先取足陽明而汗出。臂太陰可汗出,足陽明可汗出,故取陰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陽,取陽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陰。

  凡刺之害,中而不去則精洩;不中而去則致氣。精洩則病甚而恇,致氣則生為癰疽也。


9 b1 G) ^! c8 o$ @! W; ^7 v; R: r) p4 J' z: L

邪在皮膚而發寒發熱,就會使皮膚不能挨著床席,毛髮乾枯,鼻孔乾燥,不出汗。治療應取足太陽經的絡穴,再用補法針刺手太陰經的經穴。邪在肌肉而發寒發熱,就會出現肌肉疼痛,毛髮乾枯而且嘴唇乾燥,不出汗等症狀。治療應取足太陽經在下肢的絡穴來祛除淤血,用補法補足太陰經來使病人出汗。

邪入於骨而發寒發熱,疼痛得寢食難安,出汗不止。如果患者牙齒尚未枯槁,可取足少陰經大腿內側的絡穴治療;如果患者牙齒已經枯槁,就是不可治療的死症。對骨厥症的診治也是這樣的。患骨痺的,周身關節不能自如活動而且疼痛,大汗淋漓,心中煩燥。治療應取三陰經的穴位,用補法。
# [3 w$ C" J, S* l& N9 ^+ U, @

身體受外傷且出血很多,又受了風寒,或是從高處墜落受傷,以致四肢肌肉萎縮無力,懶得活動,這種症狀稱為體惰。治療應取小腹肚臍下三結交穴。三結交穴就是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和任脈結交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。患厥痺症,厥逆之氣上達腹部。治療應取陰經或陽經的絡穴,但要察明主要病症在何經,若在陽經則用瀉法,在陰經用補法。

頸側的動脈上的穴位叫人迎。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,在頸筋的前面。頸筋後面的穴位,屬於手陽明經,叫做扶突。再後的經脈是足少陽經,上面的穴位叫做天牖。再後的經脈是足太陽經,上面的穴位名叫天柱。腋下動脈是手太陰經,上面的穴位叫做天府。
7 k  ]+ _; d6 \& D" M" l

陽邪上逆而引起的頭痛、胸滿、呼吸不暢等症狀,治療應取人迎穴。突然失音,氣梗塞,治療可刺扶突穴和舌本出血。突然耳聾,經氣蒙蔽,耳目不明,治療應取天牖穴。突然拘攣、癲癇、頭暈目眩、站不起來,治療應取天柱穴。突然口渴,內臟氣逆,肝肺兩經脈邪火相搏,導致血上溢,口鼻出血,治療應取天府穴。以上是頭部大牖五個腧穴所在位置和主治的病症。

手陽明經,上入顴骨而遍於齒齦的,有穴名叫大迎,下腭齲齒痛時,可取大迎穴治療。如果臂部惡寒就用補法,沒有惡寒的,用瀉法。足太陽經,上入頰而遍於齒齦的,有穴名叫角孫,上齶齲齒痛時,可取角孫穴治療,同時取在鼻與顴骨前的穴位。剛發病時,如果脈盛就用瀉法,脈虛就用補法。另一種說法是取鼻外側的禾窌、迎香穴。

足陽明經,有夾鼻兩側而行,入於面部的經脈,上有穴叫做懸顱。該經脈下行的屬口,上行的對著口角入眼睛深處,診視如有病變,就取懸顱穴治療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如果治療方法相反,就會加重病情。足太陽經有通過頸項而入腦部的,此穴直屬目本,名為眼系(即天柱穴),頭痛、眼病可以取之治療,穴在項中兩筋之間。足太陽經進入頭部後就分屬陰蹻和陽蹻二脈,陰陽兩脈相交,陽入於陰,陰出於陽,交匯於眼內角的睛明穴。陽氣盛就會瞠目,陰氣盛就會常常閉眼。

熱厥症的治療應取足太陰經、足少陰經,都要留針;寒厥症的治療應取足陽明經、足少陰經,在足部取穴,都要留針。舌頭難於收卷,口涎流出,內心煩悶,治療應取足少陰經穴。渾身發冷,上下腭象鼓一樣打顫,不出汗,腹脹,心中煩悶,治療應取手太陰經穴。針刺虛症,應刺營衛氣虛處,用補法;針刺實症,應刺營衛氣實處,用瀉法。

春季針刺,可取絡脈間的穴位;夏季針刺時,可取肌肉與皮膚間的穴位;秋季針刺時,可取手太陰經的穴位;冬季針刺,可取各個經穴。大凡四季的針刺,各有各的取穴範圍。取絡脈能治皮膚病,取肌肉皮膚間的穴位可治肌肉疼痛,取手太陰經可治筋脈病,取經穴可治骨髓、五臟的疾病。

人的身體有五個重要部位,即伏兔部、腓部、背部、五臟之腧穴部和頸項部。在這五個部位若發生癰疽,都可能致死。疾病從手臂開始發生的,應先取手陽明經、手太陰經的穴位治療,使其出汗;疾病從頭部開始發生的,應先取項部足太陽經的穴位治療,使其出汗;疾病從足脛部開始發生的,應先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治療,使其出汗。針刺手太陰經穴可使汗出,針刺足陽明經穴也可使汗出,所以,取陰經穴而出汗多且不止的,可取陽經穴來止汗;取陽經穴而出汗多且不止的,可取陰經穴來止汗。針刺的危害在於已刺中病而不去針,這樣就會使精氣外洩;沒有刺中病就去針,這樣會導致邪氣凝聚。精氣外洩則病情加重且身體更加虛弱;邪氣凝聚,則生成癰疽。


" m5 a, A  |# l$ }6 U  l& i& K


' }' }8 e! Q. X8 i$ F) o( G


$ H* r" X1 a" \* n" ]
0 C4 @* Z% G7 P7 c
& `! L9 I" A: S; B: Z
- j, y! m$ l' q. ]' h1 J7 _; I
收藏收藏 贊贊(0)
把本文推薦給朋友或其他網站上,每次被點擊增加您在本站積分︰1宣傳
桃妖视频站,海量在线视频任你播
累計簽到:29 天
連續簽到:1 天
沙发
發表於 2024-1-3 08:52:15 | 只看該作者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這個我收藏了!謝謝分享!WK的資源越來越豐富,這少不了大大的辛勞!

回復樓主 親!! 現在是淩晨!妳失眠啦?餓啦?通宵加班?還是想WK啦?

 分享同時學會感恩,一句感謝的話語,就是最大的支持!  歡迎交流討論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册

本版積分規則

c重要聲明: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言論的方式運作,WK論壇對所有言論的真實性、立場及版權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言論只代表發佈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讀者及用戶務必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 由於本論壇受到「即時上載言論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言論,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內容出現「真實性、立場及版權」等問題,請聯絡我們:[email protected]論壇有權刪除任何言論(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)| SiteMap[網站地圖]

發表新帖 返回頂部